找到相关内容3638篇,用时8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密教传持与唐代社会

    莲宫释种三朝国师:三藏 (一)的生平与事迹 (二)与文殊信仰 (三)的译经思想和态度 四、僧一行、惠果与唐代密宗 (一)僧一行的生平与事迹 (二)僧...

    夏广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02766810.html
  • 问:听闻佛法的正确心态应该是怎样的?

    :“如器受于水,如地植于种,应离三种失。”也就是说,听闻佛法不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,不能成见,不能心生排斥,否则就像一个杯子,由于覆盖、裂缝、有杂物,再好的法水也装进去,即使装进去了,也会变质;又像在地上种植播种,由于土地坚硬、杂草丛生或种子没有生长的助缘,就可能生根发芽。因此应该要用恭敬心、清净心、柔软心、稀有心、至诚恳切的心闻法,才能获得法益。 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055977708.html
  • 问:什么是八大菩萨?

    八大菩萨为密宗造像,其八大菩萨均为菩萨形真实正法轮身。 据唐 所译的《八大曼荼罗经》记载,八大菩萨是观世音菩萨(左手持莲花,右手施无畏印,冠中有阿弥陀佛)、弥勒菩萨(左手持瓶,右手作施无畏印、冠中有宝塔)、虚空藏菩萨(左手持宝珠,右手施无畏印)、普贤菩萨(右手持剑,左手施无畏印,头戴五佛冠)、金刚手菩萨(右手持金刚杵,左手按胯)、文殊菩萨(左手持莲花,中有金刚杵)、地藏菩萨(左手持钵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112877981.html
  • 问:闻法的正确心态为何?

    :"如器受于水,如地植于种,应离三种失。"也就是说,听闻佛法不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,不能成见,不能心生排斥,否则就像一个杯子,由于覆盖、裂缝、有杂物,再好的法水也装进去,即使装进去了,也会变质;又像在地上种植播种,由于土地坚硬、杂草丛生或种子没有生长的助缘,就可能生根发芽。因此应该要用恭敬心、清净心、柔软心、稀有心、至诚恳切的心闻法,才能获得法益。 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123578046.html
  • 天兵降临——毗沙门天王信仰管窥

    改革,鼓励志愿服役的政策导致藩镇士兵在自愿情况之下,延长安西驻扎时间。长期浸淫与当地风俗文化,在他们返回中土时传播毗沙门天王信仰是必然的。其次,密宗大师及弟子与天宝十三年,“有敕令往武威,趣节度使哥舒翰请,立大道场,与梵僧含光,并俗弟子开府李元琮等,授五部灌顶、金刚界大曼荼罗法”(《和上碑》)。《毗沙门天王经》即译于此时。《行状》中尚有“西北边陲,请福疆场”语。再次,西北将领哥舒翰、高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2235879875.html
  • 山西五台山中台东面发现唐代古寺玉华寺遗址(图)

    米,遗址墙体高1.2米—3.1米,碎砖破瓦散落其间。 据《清凉山志》记载:隋朝初年,有五百应真栖此,龙神修供,有骡数十匹,用人骑,自能入市运粮,朝去暮归,率以为常,过夏俱隐,是时白莲生池,坚莹如玉,七日乃烁,代牧砌其池志曰“玉花”。觉玄诗:“何代池开白玉花,香风拂拂散天涯。云行尊者飞去,万古芳声浪夸。” 玉华寺于唐大历五年(770年)由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之一的三朝国师大师建成密宗护国道场...

    佚名

    |佛教资讯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9/10/08453292554.html
  • 谈因果与转境界

    因缘生法,佛法也是因缘生法。所以,《金刚经》云:“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。”连佛法也不可以执着。凡是因缘生法都没有自性,正是“当体即,了可得”,这是事实真相。   “万法皆,因果”,何以因果?譬如一粒桃子,桃核是因,桃核种在地上会长成桃树,桃核就没有了;长成桃树之后,又结成桃子,这是因果循环。所以,因果是讲因果的相续、转变。佛菩萨教导一切众生,就是要我们明白这个道理,掌握...

    净空法师讲述 讲记小组恭敬整理

    |净空法师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4/0601033785.html
  • 中国古代佛教史简编

    。罗什以后,师徒相传,历久绝。三论宗以二谛、八中道为教门。所谓二谛,一是俗谛(亦称世谛),二是真谛(亦称第一义谛),俗谛认为有因果君臣父子忠义之道,真谛认为一切法毕竟空寂。虽说俗“有”真“”,但...夷叔在西山,善恶苟应,何事立言”。意思是说:佛教说积累善行为可以得到好报,但是伯夷,叔齐那样的善良人为什么会饿死?为善做恶都没有相应的报,为什么要凭空说白话?又拟古诗云:“不畏道里长,但畏人我欺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75456153.html
  • “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”考原

    及于阗,经天山南路至玉门关。(44)  玄奘取经往返部没有度越大海。—原来《三藏取经诗话》所记的不是玄奘取经的陆路,而是三藏赴天竺求法的海路。祷佛度海的传奇,《传》中有事实的胚基:  离南海... 这裹的是兼三藏法师和猴行者于一身的,史实比神话更有神话色彩!《三藏取经诗话》中九龙池万重黑浪间哮吼的馗头龟龙,其原型可能是航海所遇的大鲸:  大鲸出水?喷浪若山,甚于前患。众商甘心委命。同...

    张乘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52263711.html
  • 念佛持名微妙

    而觉悟智慧。念佛洪名就是止观。念佛圣号可以止息妄念、胡思乱想,就是业;念念弥陀,每句闻听清清楚楚,就是观。念佛修持就是假中三观。能念之心本来空寂,所念的佛名号了可得,即观;能念之心灵明昧,所念...念佛名号之念而入于,正是不住众生之有边。虽然念佛而能由有念而入于,但不住于妄念。而一句洪名停息间断,正是离。念佛洪名正是非非有。念佛洪名正是妙有,故所以非。念佛洪名而能无妄想执著...

    西归子

    |念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3/2242123264.html